成理人周源创建知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丨一

CDUT

丨用心做每一条用心做每一天丨

如何正确地评价知乎?

创建知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这些问题我们还是来听听知乎创始人周源怎么说吧~

他说:“一定要做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

(官微君觉得知乎已经做到了!)

他还说:“我所知道的创业者,其实都是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

(好哒,官微君也由此树立起了创业的斗志啦(??????)??)

他,就是毕业于我校级计算机系的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

可他大学经历了什么啊?他是怎么创建知乎的呢?

(学长,期待你的答案哟( ̄ˇ ̄)/)

成理的童鞋们看过来,喜欢知乎的童鞋更是不要错过哦↓↓↓

人物名片:周源,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级计算机系,「知乎」创始人兼CEO,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做过软件工程师,后在商业杂志当过3年记者。年开始第一次创业,创办了「Meta搜索」。年,受曾参与的群体科技博客Apple4us的启发,与朋友一起创立了知乎。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知乎”这个词,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斥满之乎者也的夫子语录。但是,此“知乎”非彼“之乎”。

知乎,成立于年,现在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问答社区,聚集了数百万科技、金融、法律、教育等行业的高价值人群,鼓励他们书写并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在这个平台,你可以天马星空地提问和发起话题(只要不会触碰到“禁忌”),也总会有专业的“自愿者”热心而又耐心地为你解答。与百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知乎对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相对更为可靠的答案——这是大多数知乎用户的内心真实体验。

这一切的发生,离不开周源,这个本科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级计算机系的技术男,在融合了媒体等知识背景之后,成功创造了知乎并兼任CEO。在鼓励“创新”、“创业”的互联网经济浪潮中,每天有多少创业公司在各个角落诞生,又有多少创业公司如它们诞生一样快速陨落。知乎的周源,鼓舞着一批想从互联网经济中分一杯羹的创业者,“知乎,你是怎么做到的?!

“水上图书馆吸引我报考成理”

在周源读高中的时代,计算机专业很热门,他和周围不少同学很自然地对学习计算机产生兴趣。虽然周源当时对于学计算机意味着什么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但总体觉得这个行业很新兴,以后应该会有前途。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考生主要的参考依据都是来源于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招生资料,或是请教老师和身边比较有见识和阅历的人。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影响到周源的选择,令他至今记忆犹新。在看成理的招生资料时,周源留意到学校介绍有很漂亮的图书馆和湖,特别是水上图书馆很有特点,还提到学校的藏书有多万册。这对当时的周源来说很具有吸引力。套用知乎社区现在比较流行的表达方式来说:“我觉得在这样的地方看书和学习知识肯定是特别美好的一种体验”。就这样,周源与成理结缘。数年后的今天,周源成为了成理的一张名片,知乎的名头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中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他的事迹也因一种天然的血缘亲近感倍加鼓舞学弟学妹。

因为周源从小独立性比较强,父母对他很放心,大一开学时他一个人拖着行李从贵阳坐火车到成都来报到。前来迎新的学长学姐们热情洋溢的问候和帮助令周源一扫长途跋涉的疲惫,并对这个学校产生了最初的亲切。

在班主任眼中话不是很多的周源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大学生活,并与舍友和同学相处融洽。吸引他报考成理的水上图书馆成了周源课余最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他自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阅读各种各样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回首那段岁月,周源认为,大学有很充裕的时间泡图书馆,是他读书读得最多的人生阶段,现在想来都会觉得很有收获。当时从学校的后门出去有很多书摊,人很多很热闹,周源每天下午课程结束后都会去转转。他所读到的第一本《IT经理世界》杂志就是在后门的书摊上买的。没想到的是,这本杂志也算是“开启一个新的世界”。数年后,周源研究生毕业去这家杂志社应聘做了三年的记者,报道科技公司和企业首席信息官群体。

早在大一下学期,周源就和上铺的哥们讨论过大学生创业的事情。当时网易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丁磊是CEO。而丁磊是电子科大毕业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距离成理很近,因此周源和他的同学也很受鼓舞,畅想过各种未来的可能性。当时他们讨论的话题是:既然做计算机的能上市,那我们毕业了是加入一家IT公司(当时还不流行叫互联网公司)还是自己干?当时周源就肯定地说:当然是自己干。

大二的时候,周源在《程序员》杂志读了一篇文章《去美国,挣美元!》,讲的是在年前后,有一位叫周奕的程序员,编写了一个叫MP3CDMaker的软件,把MP3文件刻录到光盘上,用该软件可以还原成为音乐CD,一个月可以获得几万美元的报酬。读完这篇文章,周源发现写代码和设计产品可以成为很酷的理想。当时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在攒钱买电脑,但普遍都是用来打星际争霸和看乱七八糟的视频。计算机系机房的网络出口只有Kb,他用NetAnts折腾了一个星期下载了最新的MSDNLibrary(微软开发者资料库)。结果这个举动让周源认识了几个编程高手。他们一起组建了一个计算机服务部,一方面专门为计算机系编写系主页,另一方面张贴广告,为全校学生提供电脑采购和组装业务。他们用15天时间发布了计算机系的主页,之后还卖出了14台电脑。多年以后想起这段经历,周源的心里依然会有些发热。

多年后的今天,周源回忆,创业的种子应该是当时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埋下了,但最终发芽是因为后来各种因素的综合。他笑言自己从来没有辍学去创业的想法。虽然做出创业选择的转折点并不是在大学里,但是这段学习经历让他具备了安身立命的基础技能。求知欲让他像块海绵似地把闲暇都充分利用起来吸收各种感兴趣的养料,从而获取了很多综合维度的知识,锻炼了思维,开阔了眼界。据周源当时的辅导员张澎介绍,周源在本科时期的成绩相当不错,在本科毕业时顺利考上了东南大学的研究生。

从周源选择成理的那一刻,成理就融入到他生命中。四年的青春、四年的所有在不断发生化学作用,并和他所有其他经历一起最终塑造了今天的周源。有人说,人出生时就像一块空白的画板,不断地涂色,不断地抹去,到最后,痕迹淡了、没了,沉淀下来现在的自己。成理与周源的缘分,是对彼此的幸运。

哪里才是心灵的归宿?

年,正在读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周源在上海一家加拿大的研发中心工作,他在其中负责一个数据库各种接口的开发。8个月后,产品发布了,但一个用户也没有。“做出来的产品给谁用?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一直以来对计算机、对编程、对技术都很感兴趣并且认为自己以后毫无疑问肯定会做程序员的周源突然疑惑了。他因为这样的结果而感到有些苦闷。

年春节,在大学时就喜欢读书的周源在报刊亭翻阅《IT经理世界》杂志,一篇报道预言了几个会带来颠覆性的商业变革和巨大的商业机会的新技术。周源深深被这篇文章吸引,“在发现离最初想象的世界越来越远的时候,这篇文章又给了我一个拉近距离的机会。”

周源应聘到这家杂志社工作了。在做记者的三年里,周源过着非常忙碌的生活。他参加了CIOTOP50评选面访环节,一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出差,需要在4个城市来回奔波。他总是带着一个中型的拖包,放几件衣服,背包里放电脑、录音笔等。某个瞬间,周源突然觉得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背包——你只能放最重要的东西。

这样的日子久了,周源发现做一名记者并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归宿。他报道过不少具有影响力的人和事,但是,自己却不是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你没有机会去验证自己所做的那些分析和判断。写完这篇文章,你就得转向下一件事。笔下的世界却不是自己的世界。”

年1月9日,乔布斯发布了iPhone。周源托人从美国带回来6部iPhone,其中5部由他破解限制后转手给了同事。他一遍一遍把破解完成的iPhone交给对方,向他们演示用两个手指放大缩小照片,用Safari浏览网页,速度真是快得令人惊叹。这时候,他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将要改变了。

年冬天,周源加入了一个极客俱乐部。当时在《环球企业家》做总编助理的张亮,发起了一个群体博客Apple4us.







































白癜风治疗哪家最好
被患者誉为白癜风克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jfk.com/pxxx/7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